5分钟过江,“八百里皖江第一隧”开通
5分钟过江,“八百里皖江第一隧”开通
5分钟过江,“八百里皖江第一隧”开通人民网(rénmínwǎng)记者 汪瑞华 张俊
7月1日,长江滚滚、潮声阵阵,依傍着近200公里(gōnglǐ)长江岸线(ànxiàn)的安徽芜湖,迎来深具意义的一天。
上午(shàngwǔ)11时许,伴着隧道贯通的(de)汽笛鸣响,芜湖龙湾长江隧道正式通车,崭新的隧道入口,车辆有序驶入。
一隧连南北,天堑化通途(tōngtú)。
芜湖龙湾长江隧道是(shì)安徽省首条过江隧道,被誉为“八百里皖江第一隧”。记者驾车下穿隧道,从江北(jiāngběi)新区龙湾路,过长江,抵达江南市区大工山路,通行(tōngxíng)用时只需5分钟。
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建成通车。人民网记者(jìzhě) 张俊摄
隧道总长(zǒngzhǎng)6009米(mǐ),为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路(kuàisùlù),设计时速80公里。其中,3958米采用盾构法施工,由两台15.07米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“皖江奋斗号”和“皖江复兴号”同向掘进。
自2021年9月17日(rì)始发以来,右线(yòuxiàn)“皖江奋斗(fèndòu)号”在长江北岸持续向南,于2024年10月12日顺利完成穿江之(zhī)旅;紧跟掘进步伐,2025年1月26日,左线“皖江复兴号”盾构机到达接收井,预示着整条隧道双线贯通。
“累计1228天的掘进,4600余把刀具更换,4000余仓的高压进仓,都是对工程极限的勇敢叩问。”当隧道通车(tōngchē)的礼炮响起,中铁十四局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王(zhǎngwáng)承震(chéngzhèn)如是感慨。
回忆起(huíyìqǐ)过去数百个日夜的奋战,身为指挥部盾构分部副(fù)总工程师的刘辉无怨无悔,从盾构机完成拼装到(dào)盾构机开始掘进,再到盾构机顺利抵达接收井……他带领的团队始终全力以赴地奋战在长江之下。
抗高温、冒严寒、战洪水……他们在图纸上精心勾勒,线路也越来越清晰,为(wèi)隧道的(de)掘进点亮了前进之光。
“这(zhè)是我职业生涯中(zhōng)参与过时间最长、难度最大(zuìdà)的工程,特别是右线打头阵,每一个节点都至关重要。”跟随项目(xiàngmù)在江底一路“过关斩将”的刘辉坦言,“与其说是隧道掘进的一天天延展,不如说是自己的一天天成长。”
隧道为双向六(liù)车道,设计时速80公里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
处于长江中下游河段的芜湖龙湾长江隧道,地质水文条件复杂,技术难度非比寻常,因此,从设计到施工遭遇诸多(zhūduō)难题(nántí)。
总长6009米的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并(bìng)不算长,但向前的每一步都(dōu)历尽艰辛。
“隧道自开工以来,面对多变的地质挑战,就如同(rútóng)与江底未知的迷宫博弈。”王承震形象比喻道,我们用创新技术,团队协作克服了(le)大埋深(shēn)、高水压、土岩互层带来的频繁刀具偏磨、刀盘严重结泥饼、渣土滞排、江底冒浆等一系列(yīxìliè)棘手难题。
“从江底穿过,每一寸都是危险,但每一步都要走得稳实,容不得半点闪失。”王承震说,为确保(quèbǎo)工程(gōngchéng)顺利推进,安全意识始终贯穿每一个环节(huánjié)、每一颗螺丝钉上。
除了彰显克服困难(kèfúkùnnán)的力量,同样蕴含着通车运营的智慧。
隧道(suìdào)打造了(le)智慧(zhìhuì)综合管控平台,配备了136个智能监控(jiānkòng)设备,可实现隧道精细化感知、智能化调控、一体化应急和全生命周期运维。为应对突发紧急情况,隧道每60米还设置了疏散逃生通道,为通车后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坚强保障。
在隧道江北(jiāngběi)入口,芜湖城市面貌清晰可见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
2000年(nián)长江(chángjiāng)一桥建成通车,2017年长江二桥建成投用,2020年长江三桥迎来高铁跨江,今天龙湾长江隧道无声通达(tōngdá)……一条条跨江通道,正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。
在芜湖长江隧道有限责任公司(gōngsī)董事长戴洪伟看来,穿江(chuānjiāng)“潜龙”贯通(guàntōng)长江南北两岸,进一步优化了芜湖跨江发展的交通布局,为实现区域内互联互通、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过去(guòqù)轮渡摆过江,后来(hòulái)大桥架过江,今天隧道钻过江,变的是交通方式,不变的是芜湖人打通天堑的决心。
芜湖龙湾长江隧道江北入口。人民网(rénmínwǎng)记者 张俊摄
这些年(nián),芜湖人民城市建设越来越大气,百姓生活也(yě)越来越便捷。从沿江发展到跨江发展,不再停留在字面上,而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(de)变化。这变化,体现在经(jīng)隧道抵达长江彼岸,通行时间短,幸福感满满,也体现在芜湖省域副中心的建设步伐坚定且从容。
其实(qíshí),早在2004年,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就已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《长江干流过江桥梁(隧道)建设规划(guīhuà)》。
潮起潮落,寒来暑往(hánláishǔwǎng),设想终成现实。
从(cóng)挖掘机的第一铲土(chǎntǔ)到盾构机第一声轰鸣,再到最后一次消防联动的测试成功,2040个日夜的默默坚守,凝结成今天的壮美通途。
今天的芜湖,三桥(sānqiáo)飞架南北,一隧穿越两岸,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通道(tōngdào)的延伸,更是城市发展格局的一次次跃升。
“过江隧道(suìdào)的建成通车,极大缩短了两岸的时空距离,也将成为芜湖深度融入长三角(zhǎngsānjiǎo)一体化、加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强劲引擎。”王承震憧憬满怀,江上有(yǒu)桥、江面有船、江底有隧,必将为芜湖发展孕育更多的机遇和希望(xīwàng)。
人民网(rénmínwǎng)记者 汪瑞华 张俊
7月1日,长江滚滚、潮声阵阵,依傍着近200公里(gōnglǐ)长江岸线(ànxiàn)的安徽芜湖,迎来深具意义的一天。
上午(shàngwǔ)11时许,伴着隧道贯通的(de)汽笛鸣响,芜湖龙湾长江隧道正式通车,崭新的隧道入口,车辆有序驶入。
一隧连南北,天堑化通途(tōngtú)。
芜湖龙湾长江隧道是(shì)安徽省首条过江隧道,被誉为“八百里皖江第一隧”。记者驾车下穿隧道,从江北(jiāngběi)新区龙湾路,过长江,抵达江南市区大工山路,通行(tōngxíng)用时只需5分钟。
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建成通车。人民网记者(jìzhě) 张俊摄
隧道总长(zǒngzhǎng)6009米(mǐ),为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路(kuàisùlù),设计时速80公里。其中,3958米采用盾构法施工,由两台15.07米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“皖江奋斗号”和“皖江复兴号”同向掘进。
自2021年9月17日(rì)始发以来,右线(yòuxiàn)“皖江奋斗(fèndòu)号”在长江北岸持续向南,于2024年10月12日顺利完成穿江之(zhī)旅;紧跟掘进步伐,2025年1月26日,左线“皖江复兴号”盾构机到达接收井,预示着整条隧道双线贯通。
“累计1228天的掘进,4600余把刀具更换,4000余仓的高压进仓,都是对工程极限的勇敢叩问。”当隧道通车(tōngchē)的礼炮响起,中铁十四局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王(zhǎngwáng)承震(chéngzhèn)如是感慨。
回忆起(huíyìqǐ)过去数百个日夜的奋战,身为指挥部盾构分部副(fù)总工程师的刘辉无怨无悔,从盾构机完成拼装到(dào)盾构机开始掘进,再到盾构机顺利抵达接收井……他带领的团队始终全力以赴地奋战在长江之下。
抗高温、冒严寒、战洪水……他们在图纸上精心勾勒,线路也越来越清晰,为(wèi)隧道的(de)掘进点亮了前进之光。
“这(zhè)是我职业生涯中(zhōng)参与过时间最长、难度最大(zuìdà)的工程,特别是右线打头阵,每一个节点都至关重要。”跟随项目(xiàngmù)在江底一路“过关斩将”的刘辉坦言,“与其说是隧道掘进的一天天延展,不如说是自己的一天天成长。”
隧道为双向六(liù)车道,设计时速80公里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
处于长江中下游河段的芜湖龙湾长江隧道,地质水文条件复杂,技术难度非比寻常,因此,从设计到施工遭遇诸多(zhūduō)难题(nántí)。
总长6009米的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并(bìng)不算长,但向前的每一步都(dōu)历尽艰辛。
“隧道自开工以来,面对多变的地质挑战,就如同(rútóng)与江底未知的迷宫博弈。”王承震形象比喻道,我们用创新技术,团队协作克服了(le)大埋深(shēn)、高水压、土岩互层带来的频繁刀具偏磨、刀盘严重结泥饼、渣土滞排、江底冒浆等一系列(yīxìliè)棘手难题。
“从江底穿过,每一寸都是危险,但每一步都要走得稳实,容不得半点闪失。”王承震说,为确保(quèbǎo)工程(gōngchéng)顺利推进,安全意识始终贯穿每一个环节(huánjié)、每一颗螺丝钉上。
除了彰显克服困难(kèfúkùnnán)的力量,同样蕴含着通车运营的智慧。
隧道(suìdào)打造了(le)智慧(zhìhuì)综合管控平台,配备了136个智能监控(jiānkòng)设备,可实现隧道精细化感知、智能化调控、一体化应急和全生命周期运维。为应对突发紧急情况,隧道每60米还设置了疏散逃生通道,为通车后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坚强保障。
在隧道江北(jiāngběi)入口,芜湖城市面貌清晰可见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
2000年(nián)长江(chángjiāng)一桥建成通车,2017年长江二桥建成投用,2020年长江三桥迎来高铁跨江,今天龙湾长江隧道无声通达(tōngdá)……一条条跨江通道,正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。
在芜湖长江隧道有限责任公司(gōngsī)董事长戴洪伟看来,穿江(chuānjiāng)“潜龙”贯通(guàntōng)长江南北两岸,进一步优化了芜湖跨江发展的交通布局,为实现区域内互联互通、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过去(guòqù)轮渡摆过江,后来(hòulái)大桥架过江,今天隧道钻过江,变的是交通方式,不变的是芜湖人打通天堑的决心。
芜湖龙湾长江隧道江北入口。人民网(rénmínwǎng)记者 张俊摄
这些年(nián),芜湖人民城市建设越来越大气,百姓生活也(yě)越来越便捷。从沿江发展到跨江发展,不再停留在字面上,而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(de)变化。这变化,体现在经(jīng)隧道抵达长江彼岸,通行时间短,幸福感满满,也体现在芜湖省域副中心的建设步伐坚定且从容。
其实(qíshí),早在2004年,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就已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《长江干流过江桥梁(隧道)建设规划(guīhuà)》。
潮起潮落,寒来暑往(hánláishǔwǎng),设想终成现实。
从(cóng)挖掘机的第一铲土(chǎntǔ)到盾构机第一声轰鸣,再到最后一次消防联动的测试成功,2040个日夜的默默坚守,凝结成今天的壮美通途。
今天的芜湖,三桥(sānqiáo)飞架南北,一隧穿越两岸,带来的不仅仅是物理通道(tōngdào)的延伸,更是城市发展格局的一次次跃升。
“过江隧道(suìdào)的建成通车,极大缩短了两岸的时空距离,也将成为芜湖深度融入长三角(zhǎngsānjiǎo)一体化、加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强劲引擎。”王承震憧憬满怀,江上有(yǒu)桥、江面有船、江底有隧,必将为芜湖发展孕育更多的机遇和希望(xīwàng)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